【转型发展大家谈】中旅(旅游)学院:五个维度看转型升级
1.培养目标转型——重新定位社会角色
目前的高等教育的培养模式已不能正确定位学生未来的社会角色。因此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势在必行。而改革的核心就是实现学生未来社会角色从研究型人才向应用型人才的转变,将人才培养更多地与产业和社会发展相吻合,即在人才培养方面加入社会和企业的参与,为培养应用型人才采取“互动式”培养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校企双方可以利用各自的优势互换资源,形成教学与实践“零距离”的培养体系,引导学生个人的知识和技能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相一致。
2.培养路径转型——打通横向联系通道
这次高校转型打通了应用型教育纵向发展的“断头路”,即应用型教育有了专科、本科、专业硕士以及博士学位的通道。然而,本科院校应用型转型培养路径的改革还需打通政府、企业、社会组织、高校之间“横向联系”的通道,其中关键是企业通道,建立校企联盟。因为没有企业的支撑将无法进行职业适应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的运行机制,要求加强校企联合实践教学,丰富教学形式。要求教师具有“双师”的特征,不仅可以是教学舞台上的导演,还是实践舞台上的演员;不仅能传授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也熟悉岗位操作技能。教学内容由纯理论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转变;教学方式由课堂讲授型向实践演示型转变;考核方式由单一考试向技能操作、课程陈述、座谈等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转变。
3.学科专业转型——服务地方和社会
转型调整前需面向社会做好“落地”工作,走访企业、行业协会和政府管理部门做好社会和市场的调查,了解行业和社会的需求。根据需求对接地方、对接产业来设置所服务的行业、产业相应的专业结构群,因此,就应允许转型高校在现行设置目录外的专业上自主设置一些专业方向,跟一般的高职高专院校有所区别,突出自身的特色,进行学科—专业的一体化建设,以满足社会和企业需求的多样性。在教学过程中要防止一味地强调实践教学及岗位实习环节的形象,也要加强通识教育、相关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和学习。否则就会出现能够很快适应岗位技能要求,但一旦遇到了企业技术改造,新装备应用时,就缺乏厚实的专业基础,凸显了后劲不足。
4.课程体系转型——面向实际应用
要科学设计课程体系,优化理论类课程,加强理论实践融合课程,增设应用技术类课程,强化校企合作开发课程。课程内容要更加注重理论的应用性、技术的先进性,课程结构要更加注重专业和职业岗位的匹配性、适用性。需要一是改变重通识课,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现状;二是改变理论知识过重的现状;三是改变过于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不是面向实际应用和职业能力要求来设置课程内容的现状;四是改变课程内容与实践联系不紧密,不利于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现状。要以课程衔接为根本、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和产业结构、区域特色调整设置课程内容,不断探索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新机制。应用性课程体系要高度重视梯度性和可选性更强的实践性教学,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在注重基础理论教学、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同时,增加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课程。
5.教师队伍转型——经历与能力并重
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师。所谓“双师”有两种界定,一是有经历和证书,要有企业工作的经历或职业职称证书;二是要有能力,培养的学生为职场所欢迎的能力,有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师资转变的难度最大,在“双师”教师培养上,一般高校都是采用引进人才时考虑有企业经历或把教师送到企业挂职锻炼这两种渠道。实际可以采取以下两种路径来建设“双师”队伍:一是虽然有的教师没有企业工作经历,但是有解决企业问题的能力,有培养学生服务于企业的能力。二是在校企产学研合作共建研究平台或共同完成研究项目中,也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有效途径。